章观有老人在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。本报记者 袁中锋 摄
“河里的鱼儿要有水来养,老百姓的军队要老百姓来帮;新四军打仗在前线,老百姓帮忙在后方......”
7月2日,唱起《军民团结保家乡》时,9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章观有神情坚毅,布满皱纹的手随着节奏有力地挥动。
“母亲在别人家当帮工,我就跟着母亲到东家吃饭。”像众多走向革命道路的青年一样,章观有的童年同样饱尝饥饿与贫穷。1926年,章观有在歙县森村乡绍村出生。因父亲去世较早,章观有与母亲相依为命。8岁时,章观有开始替别人家放牛;13岁时,又到了一家烟纸店当学徒工。
16岁时,章观有加入游击队,后在浙江省孝丰县(今浙江省安吉县)与队伍走散。1944年,章观有在当地加入新四军。
1945年,章观有随同部队向浙西敌后挺进,攻打日伪军的据点,解放了大片的敌占区。解放战争开始后,章观有所在部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。
展开剩余56%在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中,章观有的英勇表现被详细记录着。“参战次数21次。”“荣立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二次、四等功二次。”
“日本鬼子的子弹头尖,穿透力特别强。”章观有说。如今,在老人的左侧腰部,一道4厘米长的疤痕仍清晰可见。女儿章红芸告诉记者,前些年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时,医生发现肺部、肝部有阴影,便让其做进一步检查。“他对医生说,不用检查,这是当年那颗子弹留下的。”
章观有说,此次负伤之所以能得救,要感谢战友盛儹法将其从战壕里背了出来。“盛儹法,休宁县流口镇人。”尽管时间久远,但对救命恩人的名字与家乡,章观有仍能脱口而出。儿子章鹤飞说,父亲转业回来后,与盛儹法成为一生的挚友,两家人像亲人一样时常相互走动。“要转四五趟车,还要坐船。早晨出发,天黑才到。”回忆小时候随同父亲去盛儹法家的情景,章鹤飞说。
1952年,从部队转业后,章观有回到村里,先后担任过民兵营长、生产队长等职。脱下军装后,章观有的军人本色并没有褪去,仍秉持着纪律严明、作风过硬、甘于奉献等优良传统。20世纪70年代,村里的小学进行翻新,有人建议章观有花钱把废旧的梁头、门板等买回去,但被章观有拒绝,“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以权谋私呢,不要给人留下话柄。”
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,章观有同样如此。迄今,章鹤飞仍记得小时候的一件小事。“我哥哥拔了别人家地里的一棵白菜,父亲跟在后面,看着哥哥给人家送回去。”章鹤飞说,正直的父亲一生都在践行着“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”这一纪律要求。
“爷爷,您现在还有什么梦想?”临别时,记者又询问了老人一个问题。“希望孩子们做革命的接班人。”章观有回答。
( 本报记者 袁中锋 实习生 吴思源)
发布于:安徽省宜人配资-炒股10倍杠杆什么意思-中国投资配资平台官网-股票配资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